上海自貿區的蝴蝶效應
2014-01-09 16:51:15 來源:中國船檢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上海自貿區所產生的蝴蝶效應可能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對于業界而言,能否在這次改革開放中避開沖擊,并能獲取更多紅利,則是對決策層的巨大考驗。
隨著中國首個自由貿易實驗區在上海成立,這片僅有28.78平方公里的區域正在嘗試著中國最大限度的改革。如何將政策紅利在航運服務業變現?機遇與挑戰并存。這將是中國航運服務業對接國際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航運企業分享“紅利”
從《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實驗區總體方案》(下稱《總體方案》)來看,航運服務業是擴大開放的重點領域之一。政策的放開,再加上目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洋山深水港主航道正式實行雙向通航,這些都將進一步提升上海自貿區在航運方面的競爭力。上海海事局局長徐國毅表示,雙向通航的常態化將縮短船舶待泊時間,提高港口和航運公司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將惠及往來上海洋山深水港的世界各大航運公司,以及所有涉及上海洋山深水港的港航企事業單位。
當下,對于上海自貿區的成立,備受國內外航運企業的關注,很多公司紛紛謀劃并付諸行動。據中海集運內部人士透露,《總體方案》允許非五星旗船在國內沿海港和上海港之間的沿海捎帶業務,這就意味對公司降低中轉成本將帶來利好。上海自貿區將輻射整個長三角地區,開發長江航運及上下游相關服務業,可以加深同行業內合作,擴大合作范圍,增加航線的覆蓋面,公司目前對開發長江航運市場已作了戰略部署。另據消息,中遠航運也已宣布在洋山保稅港區設立了全資子公司,主要從事國際遠洋貨物運輸和國內沿海貨物運輸、船舶租賃代理以及買賣等業務。其落子洋山保稅港區,除享受洋山港區航運企業從事國際業務免營業稅外,也可利用上海港開展沿海拼貨業務。盡管自貿區帶來不少利好,但也可能還有許多限制條件,畢竟這條航線是外貿航線,航線的收入要記在中國的賬上還是應該記在外國的賬上,這都沒有明確。帶有疑問的還有上海時代航運,該公司總經理嚴喆表示:公司注冊在洋山港,屬于自貿區劃分的區域之一,像是這樣是否就可以直接成為自貿區成員?不但如此,公司此前在洋山港享受免收營業稅,后來營改增之后,大家又回到原來起點,現在成立了自貿區,自貿區將來如何做?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船舶管理公司面向外資開放對于國內船舶管理公司影響相對比較大。中海國際船舶管理有限公司總會計師丁兆軍認為,一直以來,我國都是船東經營、管船一體化。像馬士基、商船三井等一些大船東,他們都是將船委托給一些專業的第三方管理,這是航運發展的趨勢。船舶管理公司政策的放開,首先讓中國的航運企業意識到船舶管理作為專業的服務行業的重要性。特別是允許外資的船舶公司在自貿區設獨立的法人公司,從事國際船舶管理業務,將對以前只是關起國門自營自管的中國船舶管理公司產生鯰魚效應。放開之后對于國內的航運公司有沖擊,但也會促進國內公司的管理水平。
上海自貿區開放航運服務領域,放寬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國際船舶運輸企業的外資股比限制的利好消息,外國航運企業也同樣非常關注,以全球航運巨頭馬士基為例,當他們得知外商可以獨資設立國際船舶管理企業后,立即表示爭取將擬成立的馬士基船舶管理公司盡快落戶自貿試驗區。關于對外資開放航運服務領域給中國航運帶來的影響,中國價值指數首席研究員崔新生認為:“這樣做的直接結果是競爭更為激烈,這將擠壓遠洋運輸市場中的中資航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甚至令其破產。但好處更多,一方面,在激烈的競爭中,下游企業可享受到更好的遠洋運輸服務,獲得性價比更高的服務;另一方面, 中國航運企業可就近借鑒經驗,以便在更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完善自己的服務。”
顯而易見,隨著上海自貿區對中外企業的進一步開放,使得中國航運企業將面臨來自各層面的競爭,部分航運企業已享有的優惠政策如洋山注冊的稅收優惠,也會因自貿區開放而失去比較優勢。如果把外資進來比喻成“狼來了”,那我們的航運企業只有把自己也變成“狼”,才能做到“與狼共舞”。從這一點上來看,中國航運業最大紅利,或許是在未來收獲的“狼性”。
航運金融迎來新機遇
上海創建自貿區,金融改革是關鍵,因此其被國務院賦予“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對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人民幣跨境使用等方面創造條件進行先行先試”的重任。
據悉,自貿區的試點內容涉及金融方面的包括利率市場化、匯率自由匯兌、金融業的對外開放、產品創新等,也涉及一些離岸業務。有業內人士認為,這給航運企業金融業務的布局和發展帶來新機遇。比如航運企業可以更好地利用境外低成本融資,盡管有些航運企業目前在海外融資已具一定規模,但受限于管制政策,境內企業尚不能方便享有這部分低成本融資。政策放開后,有利于打通境內外兩個資本市場通道,航運企業可以更好地利用自貿區這個平臺來控制融資成本和財務費用。上海時代航運總經理嚴喆介紹,以今年為例,公司在境內融資7億元人民幣,利率為4.8%。而如果去新加坡、香港發債,利率不到2%,但是錢不能拿回境內用。如果自貿區把這個問題解決了,我們就不需要再舍近求遠了。如果貸款利率實現市場化,高存低貸,那么公司將節省很多成本開支。如果是這樣,金融就活了。金融支撐航運,航運帶動金融,倫敦、新加坡等地的國際航運中心就是這樣發達起來。
目前,一些國內外的金融機構已展開積極行動和布局,希冀未來在自貿區獲取更多改革紅利。上海銀監局局長廖岷介紹,除了首批11家已經入駐的金融機構外,還有很多外資金融機構,包括香港的銀行都與我們保持密切聯系。據悉,外資銀行中的匯豐銀行、渣打銀行、東亞銀行等都已做好進入上海自貿試驗區的準備。不過,在國際國內金融機構紛紛進駐自貿區謀求更大改革紅利之際,一些國內金融界人士提出了當前面臨的一些問題。交銀金融租賃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交銀租賃)董事長、總裁陳敏表示,作為目前唯一一家獲準在上海自貿區設立專業子公司的金融租賃公司,依托自貿區的“政策紅利”,交銀租賃有望突破目前框架的制約,實現境內、境外業務的“雙輪驅動”。但他同時也表示目前國內對于機船租賃,尤其是涉及境外業務及外匯業務方面目前還存在諸多政策上的束縛。譬如,在現有的政策環境下,國內金融租賃公司只能通過作為項目安排人,間接實施跨境租賃項目,導致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分割,境外業務和租賃資產無法直接進行管理;第二,目前國內金融租賃公司無法直接從境外融資,外匯資金來源渠道較為單一,融資成本也較高,一定程度上導致國內金融租賃公司無法與境外同行進行業務競爭。另外,在海關、稅收、法律等方面,也都存在著制度瓶頸,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金融租賃公司機船租賃國際業務的發展。